当前位置:首页 > 书画知识 > 正文

篆书、甲骨文、金文

一、大篆、小篆的涵义
篆书是一种古文字,“篆”是什么意思呢?汉许愤《说文解字》中说:“篆,引书也。”清代段玉裁说:“引书者,引笔而著于帛也。”这就是说,“篆”最初就是拿笔写字,是动词,后来又把所 写的字体叫作“篆”。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统一全国的文字,命丞相李斯把各国的文字改订划一,形成的字体叫作“秦篆”,后人又叫“小篆”,把秦统一六国以前的文字叫作“大篆”。因此说,大篆和小篆并非指字形之大小,而是按时代划分的,秦统一文字之后的叫作“小篆”,秦统一文字之前的篆书统称“大篆”,它包括甲骨文、金文等。
二、甲骨文及其分袖
甲骨文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的“甲”是指龟甲,“骨”是指兽骨,在龟 甲兽骨上面刻写的文字叫做甲骨文。十九世纪末,在我国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后冈村和侯家庄等地发现刻有文字的甲骨,这些地方,原来是古代的殷墟,即商王朝盘庚迁殷后的都城旧址。所出土的甲骨,经刘铁云、王懿荣、罗振玉及王国维等人考证,断为殷代物。盘庚到帝辛的十二 位帝王273年间(即公元前1300—前】028年)殷王室占卜、记事的文字。
甲骨文字大多是用刀刻的;也有在甲骨和器物上直接用毛笔书写的文字,其笔画比较丰 满,风格与刀刻的甲骨文也有所不同。但无论是书写还是镌刻,其技巧都十分精妙,不论哪个 时期的甲骨文多很精美,刀法熟练自如,字形大小不一,清瘦挺拔,结体错落多姿,章法参差疏 朗,显露出一种古朴烂漫的意趣。
甲骨文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大抵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第一期:盘庚一武丁时期,占卜的贞人主要有宾、毁等,断代学称为“宾组”。这一时期的甲 骨文纯系自然状态,字形较大,点画随便不拘.气势粗犷宏大。

第二期:祖庚、祖甲(兄终弟继,是殷代传统家法)时期,占卜的贞人有:出、大、行等,称为, “出组”,此时甲骨文字日趋谨饬,宇形方整而较小,笔画较细,而且左右上下对称的笔画较多,

对称性明显,整篇排列也较齐,表示开始注意装饰、美化了。但正因为此,却失去了第一期的质 朴的美和粗犷的气势。
第三期:糜辛、康丁时期,这一时期年代较短,书法风格日趋颓靡、欹侧、草率,常有讹夺、颠 倒、重衍之误。
第四期:武乙、文丁时期,卜辞简古,字粗犷、疏历。文丁时期则更是推陈出新的时代,甲骨 书体奇变多姿,多用方笔,有劲峭、纵逸之势。
第五期:帝乙、帝辛时期,重新复古,卜辞复古,卜辞文字严正隽美。
由此可见,甲骨文字在这五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就已经奠定了我国书法艺术中的两种不 同的艺术风格,即一种是严谨、优美、温润;另一种是纵逸、粗犷、劲峭。
三、金文
使用甲骨文的殷商社会,已经进入了奴隶制的青铜器时代,奴隶主贵族为了享乐和显示权威,役使奴隶铸造了不少礼器和乐器,礼器以鼎为最常见,乐器以钟为最多,并目. 在其上铸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作“钟鼎文”。往往把古文和大篆称为“古籀”,而古籀往往称为钟鼎文。 其实,在周代不仅在钟鼎上铸有文字,还在磐、铎、彝、尊、壶、鉴以及各种兵器、泉币、农工具上 也铸有文字,因此,近人也常以“金文”来代替周代所有铜器上的文字。“金文”即吉金文字的简 称。周代诸侯割据八百年之久,各国自成风气,文字异形,风格也不尽相同,流传至今的两周金 文资料,十分丰富,就其风格来说,分为三派,即齐派、魯派和楚派。齐派由于靠近殷代故地,因 此书风与甲骨文相近,即笔画较瘦直,结构严整.其代表作如“陈曼簠”及“陈纯釜”之类;捋派秉 承周代礼仪法度,结体平正,笔画茂密繁曲,笔法岡匀,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其整篇章法纵有 行,横有列,为汉代隶书的布局开了先河,与“大司徒返”之类接近。楚派则不同,楚地民风强 悍,因此,书风也浑厚雄放,其代表作为散氏盘。虽然有齐、饩、楚三派,风格竞相争妍,但它们 共同的特点是平正、稳定、布置错落、藏锋逆入、中锋运笔等等,这些特点,已形成了我国书法艺 术中的笔法、章法等的初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