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画知识 > 正文

唐朝楷书的艺术飞跃

唐代草书名家,初有孙过庭,名虔礼,自称吴郡(今苏州)人,草书宗法二 王,有《书谱》墨迹传世。《书谱》是其论书之作,多有独到、精辟的见解,为书史上不 可多得的书论专著。《书谱》的书法用笔精工,结体遒美,草法周详,为后世习草者开一门径。 但其中虽小有创意,然终无自家面目,尚停留在玩味笔墨技法之中。自张旭出,草书方幵一新 界。
张旭“58? — 724〉,字伯高,吴郡(今苏州)人。曾任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史籍上未 见其书法师承的记载。他是陆柬之之子陆彦远的外甥。陆氏一门精通二王书法,张旭自言从 陆彦远处得二王笔法,可见他是从二王入手的。张旭学书可以说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自 云:“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公孙舞剑器而得其神”(《新唐书,艺文 传》〉。据传他任常熟县尉时,曾见一无名老叟家中所藏真迹,“自是备得笔法之妙,冠于一时” ^唐张固《幽闲鼓吹》〉。他传世的楷书作品《郎官石柱记》(图录121〉备受推崇。唐韩方明曰: “后汉崔子云历钟王以下,传授至于永掸师而至张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授笔要 说》〉。可见他对楷书亦有创新。颜真卿曾向他请教笔法。宋黄山谷赞曰:“唐人楷书,无能出 其右者”〖《山谷题跋》〉。
张旭书法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草书,这不仅表现在后世学之者甚多,更主要的是表现 在他把草书当作抒情手段的艺术精神。张旭之前的草书创作者,主要追求的是笔墨技法,作品 之中虽有情感,但也只是无意识的流滿,而张旭的草书创作则纯粹为了宣泄情感:
峰參、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 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曰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 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
每大醉狂叫呼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新唐 书》〉。
张旭这种宣泄感情、心手两忘的书法创作,使草书完全摆脱了实用的羁绊,成为纯抒情的 艺术。张旭的草书创造是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唐代继张旭而起的书法家多是僧人:怀素、亚栖、高闲、梦龟、詈光、景云等皆名重一时,而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则是怀素。
怀素口25—785〉,字藏真,俗姓钱,长沙人,《自叙帖》中说:“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翰 墨。”而贯休却说:“师不谈经不坐禅,筋骨唯于草书妙”(高闲《怀素上人草书歌》〉。这与关于 他学书的传说相合:“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馀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书不足, 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马宗霍《书林记事》〗。“弃笔堆积,埋于山 下,号曰“笔冢”〖唐李肇《国史补》〉。可见他酷嗜书法。怀素传世的书迹极多,主要有《自叙 帖》、《论书帖》、《食鱼帖》、《小草千字文》、《苦笋帖》等。帖中表现出的意趣迥 异:平淡之极,《小草千字文》可为代表;狂放之极,《自叙帖》可为代表。这两种意趣反映了禀性 疏放、不拘细行的怀素和尚的两面:既超脱尘世,无一点俗气,又不甘佛门拘束,追求逍遥自在。

同为狂草,怀素与张旭也不尽相同:张旭是情感的宣泄,用笔提按转折分明,中锋侧锋并 施,粗细对比悬殊,笔势雄余纵逸,表现出世俗社会中人的感情跌宕;而怀素草书则是生命的寄 托,中锋用笔,刚寓柔中,虽然在字形大小、欹侧、墨色变化上可以看到感情的起伏,但变化的幅 度比张旭小。怀素是全身心地投入书法创作,以书法为佛事,以求在书法的创作中得到超脱。张旭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传)等。其中虽不无理智的痕迹, 但那一发而不可收的急风暴雨般的气势,却是迎面扑来。

标签:
沪ICP备09054071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