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画知识 > 正文

隶书的章法

书法中,每个字的布白问题称“结体”,整篇的布白称“章法”。结体和章法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最忌平分秋色,讲求“密处不使容针,疏处可以走马”,进一步又要求密处有空灵,疏处 不散漫,求疏与密的对立统一。传世汉碑的章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章法是行间茂密,字间疏朗。隶书结字多取横势开放,纵势收敛,如每个字占位置 是方形,则自然形成字距大于行距的章法,有些汉碑采用每字占位置纵长方格的款式,使纵横 之间的疏密对比更强。属于这一类章法的有《史晨碑》、《礼器碑》、《曹全碑》、《孔宙碑》、《乙琪 碑》、《华山庙碑》(图录39、40〉等。隶书结字横势舒放,因而横向紧凑,使章法横向茂密饱满。 相反,隶书的结字纵向收敛,上下字间反而更舒放,一舒一敛,使章法纵向空阔灵透,行间的茂 密与字间的空灵形成对比,这种章法是汉碑中最常见的形式。
第二种章法是通篇取茂密之势。例如《衡方碑》、《郁阁颂》、《校官碑》(图录40—42〉等。 这类汉碑行间字距均取紧密之势,类乎颜真卿《颜家庙碑》的章法,通篇布局茂密森严,气势博 大,力量欲冲破碑面。但这通篇茂密的排列并不使人感到滞塞,原因是这种章法的汉碑中的字 多属宽博方正一路,字心的宽博与字间的茂密成为疏密对比关系。字的笔画多有圆意,线条的 圆势有动意,与章法、结体方峻之中的静穆构成对比,且稳中有变,静中有动,貌似平实,内含空 灵。
第三种章法属纵向紧密,行间疏朗一类。前两种章法字的排列是纵横皆成行列,这一种章法只有纵行,横向错落不成列。例如《三老讳字忌日记》、《莱子侯刻石》、《石门颂》、《梁武祠堂 画像题字》等,这种章法常见于汉简之中,是汉人手写体的形式,施之于刻石 之上,较前两种章法自然随意,常见于摩崖、题柱和其它题字隶书。汉铜器铭文也多取此种章法,汉篆石刻《祀三公山碑》、《嵩山少室开母庙石阙铭》也属这一路章法。这种章法上可溯至甲 骨、金文。纵向字间紧密充实,字的纵向行气贯通,横向行间有一定鉅离,一任隶书左右波拂舒 展0
第四种章法纵横之间都没有严格的行列,典型的是《开通褒斜道刻石》(图录34〉。这一路 章法在钟鼎铭文、秦诏版中可见,如乱石铺街,字一任大小,势一任斜正,密则密之,疏则疏之, 这种章法形式可见于摩崖、简牍隶书中。
上述四种章法形式,都力求在疏密变化中求生动。章法特点与字的结体特点有密切关系, 章法与字法相辅相成。在隶书创作中,取一种章法作主调,有时也揉合数种章法的特点,灵活 运用。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夫字犹用兵,同在制胜,兵无常阵,字无定形,临阵决机,将书 审势,权谋妙算,务在万全。然阵势虽变,行伍不可乱也。字形虽变,体格不可逾也。”统一中 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规律在章法艺术中贯穿始终。
现在的隶书作品,比汉碑的章法还多一个落款问题。落款是章法的一个组成部分,落款问 题,并无定式,隶书的落款有以下几个要点:
落款是整个章法的一部分,不可游离于主体之外,要视主体隶书的风格,字的多少、大 小和章法布白特点等来定落款。款字一般要小于主体,大则本末倒置;如若款字过小,也不相 称。主体篇幅较满时要用穷款,主体不满时可用长款,但都要注意留有余地。“知白守黑”,留白最重要。
隶书落款的书体,不宜仍用隶书。最好也不用楷书落款,更不可用篆书款,一般用行书 落款,如果用章草或带有汉简味的行书落款,则情调节奏都较适宜。此说并非定法,慌得变通, 即可处处逢源。
^落款时要情绪放松。比如一首交响乐,曲终轻松,余音袅袅;强烈的体育运动之后要作 一下放松动作,使人心理上有一种畅达之感。落款随意并非信笔写来,要深思熟虑,翰不虚动, 又要若不经意地表现。“书者,散也。”落款时要重视“散诸怀抱”的作用。’(^)要注意主体字与落款之间的和谐统一。落款应起到加强主体效果和弥补主体不足的 作用。主体字厚重,落款可稍灵动一些;主体字稳实,落款可纵逸一些;主体字用墨浓重,落款 要注意“带燥方润”。有时主体章法有不足之处,落款和钤盖印章可因篇就势来补救。总之,落 款的处理表现出一个人的临池经验和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