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画知识 > 正文

宋元行书大家之简析

杨凝式从颜、欧、柳入手而上追二王。他吸收了颜真卿的雄强,柳公权的筋力,欧阳询的奇 逸,在上追二王的过程中不刻意于二王的形质,而是捕其神髓,加以变通,欹侧取态,潇散有致, 任意挥洒,抒发胸中的奈杰气慨,如横雨斜风,落纸云烟。他最爱题壁,淋漓尽致,造妙入微。 他的字结体有时变化多姿,出奇制胜,章法稀疏,增重了恬淡的感觉。行笔破方为圆,删繁就 简,深得二王神理。黄庭坚有诗推崇他得《兰亭》三昧:“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看他《韭花帖》墨迹笔笔敛锋入纸,确实是 《兰亭》笔法。黄庭坚还说:“由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唯颜饩公、杨少师仿佛 大令尔。”学二王而无风尘气,这真道出了杨凝式行书的佳处。
李建中,《宋史》说他“善书札,行笔尤工。多构新体。”他精通古文字,而且收藏很富。他的书法本由张从申入手,仍能保留一些唐人风规,也箅唐代行书的尾声。他与杨凝式的风格不 同,而书名都为一世之绝,都为宋四家的崛起作了铺垫。所以,在唐末宋初的低潮过后,终于又 出现了一个尚意的高潮。
宋代行书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行书成为书法主要品种,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蔡襄、苏轼、黄庭坚和米芾。
蔡襄开始学周越,后改学颜真卿,端严而不刻,温厚而不犯,笔力遒劲但姿媚有余。他学 王、学庾、学柳都能水乳交融,不露痕迹。清刘熙载说得有道理:北宋名家之书,学唐各有所尤 近。苏近颜,黄&柳,米近褚,惟君漠之所近颇非易见。”蔡的浑厚给人一种庄严简重的感觉, 宋代名家对他有很高的评价。
苏轼学书遍观晋唐诸家,而着重在意会,不刻意临華。他“自言不及晋人”,但对晋人书帖 常有灼见。他中年致力于颜真卿、杨凝式,对徐浩、李邕都做过认真的学习。他比较工整的行 书,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师法王僧虔的,试看苏字与《万岁通天帖》的王跋何其相似。苏轼是一个 相当有天才的艺术家。他的字,面貌很多,信手拈来便浑然天成。他自己说“我书意造本无 法”。实际上,他的“意造”并不是凭空造,而是将数家名迹融化在脑子里,“心有灵犀一点通”。 所谓“无法”也并不是真的不讲法度,法总是有的,只不过他不守死法。苏轼论画主张“神似”, 在诗中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见解。这种思想也直接体现到他的书法里。黄庭坚 说得妙:“此公天资解书,比之诗人是李白之流”。
苏轼行书的主要特点是厚重丰腴,天真烂漫。结体各自成形,不加雕饰,行笔骨肉一体,他 自称“如绵裹铁”,不为过分。结体紧密而笔意恬淡,妍姿寓于沉着之中,不显得妩媚。藏巧于 拙,没有轻飘浅薄的感觉。随心挥洒,不染习气。笔虽偃而锋自立,墨虽重而气息流畅。从“形 似”来看仿佛真的是“意造”,但从“神似”来看,苏的行书却是与王、颜一脉相承的,这正是他善 学的表现。行书墨迹有《黄州寒食诗》等。
黄庭坚初学周越,打下了一个笔力遒健的基础。周越有一种剑拔弩张的俗气,黄庭坚胸次 高,遒健而不俗。当然,在脱俗的过程中,他也做了很多努力,不但由苏轼、张旭、怀素墨迹学习 笔法,而且从多方面矫正自己的毛病,甚至也从不以书法著名的王安石舉迹中吸取好的因素。 他转益多师,大字学《瘗鹤铭》,小行书则毕竟得力于《兰亭序》,并师法颜、柳、杨。他崇尚晋人 以韵取胜的行书,努力追求高的格调。他精于禅说,对笔堪的气息也有一定的影响。虽然终没 有达到晋人的境界,但锋芒圆劲,韵度飘逸,心手和调,如高人胜士,望之令人敬叹。传世行书 墨迹《松风阁诗卷》,行笔苍劲挺拔,结体呈放射状,凌空落笔,沉着坚实。尺牍墨迹,曲中有直, 直中有曲,涩而不滞,畅而不滑,如引绳贯珠,气势-体而节奏活泼,比大字诗帖的境界又高出 一筹。虽不与《兰亭》形似,而似奇反正,若断还连的笔法其实与《兰亭》同一神理。
米芾学书,临蓽很广,先后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而至褚遂良,对渚特别倾心,深得褚 《枯树陚》的神采,褚的笔意一直保持到晚年不衰。另外,他也写过沈传师、李建中、杨凝式。尤 其是李邕,尽管米批评李的短处,可是终究他学了李不少长处。李的沉着对米产生过很大影 响。羊欣的字被认为举止羞涩、位贤失宜,而米也学,不过只在欹斜上借鉴一下。说明米在临 舉中是相当主动的。他见到谢奕、谢安诸帖以为是稀世之珍,仔细揣摩,心领神会,回家后迫仿 数十幅。他接受了苏轼的建议,后来专学晋人,在右军《兰亭》上下过很深的功夫,特别与褚临 本《兰亭》为近。他的外拓手法则主要来自大令。
米芾博采众长,打不了特别雄厚的基础,钱勰(穆父〉建议他“以势为主”。米在这时也已经 水到渠成,于是由“集古”阶段进而达到“立家”的境界,自出机杼。
米芾从临晋人墨迹中体会到两大道理,其一是重视执笔。正确的执笔是正确的笔法的前提。他体会到必须“把笔轻”,“手心虚.振迅天真”,指出捉笔过于用力会使“字愈无筋骨神气,’。 米芾以悟得二王笔法而自喜,自称腕下有義之鬼。所以,米芾很重视笔法,而笔法的核心是天真自然。其意义在于去掉了笔法的神秘色彩,将笔法的内涵明朗化了。其二是重视墨迹,指出 “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感慨“无索靖真迹看其下笔处”。这两个道理很关书法的肯綮,都是 米芾在临古帖中的深切感受,对后世书家有重要的影响。
米芾的行书常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如果说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的话,则可以说米 胜在姿。他成功地处理了沉着、飞翥的对立统一。
米芾在颜真卿行书之后的一大变化是除笔法之外并且注意了墨法的艺术性。米芾用墨, 燥以取险,润以取妍,节奏明快,性格活跃,给行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米芾自称“平生写 过麻笺十万”,因而传世墨迹极多,著名的有《蜀素帖》、《苕溪诗卷》等。
元代赵孟頫」:烬师法二王,于隋僧智永、唐代褚遂良、李北海诸家无不用心。明代陆子渊 说:“闻公(指赵孟頫丨尝背临十三家书,取覆视之,无毫发不肖似,此公所以名世也。”他在借鉴 古法传统的基础上,自开新风,形成了妍美圆润的风格,世称赵体。其行书作品流传较广,对后 世影响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