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画知识 > 正文

关于行书的临摹

通过对古代名家及其作品的分析,我们应该接受他们的成功经验,这有利于我们获得成功。
临葶是必由之路。临葶的目的是进行两项训练:大脑的理解能力与手的模仿能力的训练。 临筚成败的关键是读帖。读帖是对范本的细心揣摩。拿过字帖来就写的方法是难以成功 的。齐王僧虔《笔意赞》说:“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读帖首先要领略范本的风度,或者说精神、 气息,然后才可以动笔。范本的风度并不是很快就能够掌握的,必须日久天长,时常展玩,渐渐 才能心领神会。第二层是注意通篇的章法,字与字的关系,行与行的关系,以及用墨的变化。 第三层抓最具体的东西一一线。线是书法艺术的基础。范本中线的变化是临莩中最实在的东 西。读帖时要按照写字的笔顺逐笔逐画地揣摩,力图把古代书家当时的手法分辨清楚。看线的变化,重点在下笔的地方及转折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容易看清占代书家的手法。古代书家 的动作,我们无法见到,如今只能通过他们的墨迹来揣序、还原。这也就是沈尹默先生所说的 “字外无法,法在字中”。因此,读帖至关重要。
人与人之间,手的模仿能力没有多大的差距。有的人写了好多年字,手的模仿能力很强, 但他把前人的一些糟粕误作精华来学,结果是南辕北辙。失败的教训在于理解得不正确。所以说,正确的理解是学习书法的关键,而读帖又是理解的关键。在某种意义上说,读帖比临帖更重要。
临写、雄写是训练手的模仿能力,属于技巧训练。重点应当是写线,把范本中的线学到手。 这里便有一个功力问题。书法中的轻重、刚柔、方圆等多种多样的线都是一笔写出来的,这就 靠临池练习。
选择范本,必须重视舉迹影印本,因为刻本把笔法掩盖了,初学者很容易受蒙蔽。写舉迹 本时间长了,手法正确、自然了,再写刻本便心中有数。入手,可以先写唐宋诸家艰迹,以学习 手法为主。基础打好之后,可以写晋人行书,包括刻本,如《集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记》之类。 至于晋唐宋中写哪一家最好,似不必拘泥。
临莩之初,最好是写原章法、原大,这样便于在写的过程中进一步领会。范本中的个别地 方也可能有偶尔的失误,是无意中出现的,并不是书家故意追求的,临華时便不必刻意仿效。 临镇稍有基础后,应当背临。可以先背几个字,由少而多,背临之后与范本相校,细心观察,对 范本加深印象,重新背临。临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背临则是由对临通往自运的桥梁。在背临 过程中可以打破范本的形式,字也可以不完全象,篇幅如自己的书法创作一样。这样的练习有 助于将临筚所得尽快地运用到创作中去。
临镇的功力深了,视野幵阔了,自运的能力自然随之加强,创作的乐趣也便日益浓厚。如 果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话,“足下”便在线。对线的要求是:圆,具有立体感;健,具有一定 的力度;丰富,行笔富有变化;自然,避免矫揉做作。点画要准确,不能似是而非。

要写好行书,必须兼及楷书、草书。楷书结体的工力,点画的准确度,可以使行书的形体、 眉目富有健美感;草书偏旁的减笔及线条的流动则使行书不至于呆板似滞。反过来,行书的学 习又推进楷书、草书的学习。单练楷书不写行书的,楷书行笔往往有木刻味。学草书由章草过 渡固然有好处,但是由行书过渡也有好处,一开始可以行、草相掺,逐步加大草书比例,最后写 通篇的草书。需要注意的是,要考虑到楷书、行书、草书范本之间的谐调,例如,隋代及初唐的 楷书与二王的行书、草书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