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画知识 > 正文

行书结体方法

①谐调
结体之法,要在谐调。要谐调,必须有整体观念。长短、疏密、欹侧、向背,都没有法定的模 式。例如“皇”字在《王书圣教序》中是上下均衡型,在《九成宫醴泉铭》中便是上下偏正型。 “故”字在《王书圣教序》中是左右偏正型,在楷书中则不然。“大”字在楷书中是独体型,在《书圣教序》中却是贴芩型。诸如此类,切勿拘泥。结体的“型”与“法”都是相对的,传世的欧阳 询《结体三十六法》中最实际的还是“各自成形”,也就是说因字而异,只要谐调就好。但取得谐 调的效果,其手法是多样的,例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的“有”字,各不相同,其结构的手法都与各 自的行笔风格一致,都谐调、自然,都好,都不是“唯一法门”。那末,说来说去,不是各种“型”、 “法”都化为乌有了吗?不。“型”、“法”都有必要分析研究,但着眼点仍在于掌握结体的规律性,而不要仅停留在几种“型”、“法”本身。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建议还是要多看名作,细心地、反复地领会其中的结体奥妙。

②映带
字中点画之间的映带,应当分清主次,不能让映带扰乱了基本点画的形象。例如米芾的 “生”、“坐”便主次分明,没有画成圆圈。
字与字之间,纯行书一般不连写,如著名的《兰亭序》及彳长至帖》等都如此。但行笔稍快 时,相邻的字往往写得比较密切,下边的字有时是另起笔,有时则连笔写,如“日夕”。其间的连 接线要轻。在名作中虽然连接线也偶尔较重,但总是个别的。在作品中有少数这样的连笔固 然无伤大局,但必须注意,一是尽量少,二是力求自然。如果有意识地增加这种连笔,而且连接线生硬,则必然破坏作品的简洁及节奏感。就象散文中的关联词语和形容词,必须用得恰当, 否则便拖泥带水。所以,建议写文章应当尽量少用关联词语和形容词之类。道理是一样的。
行书草书相结合的,连笔就可能多一些。草书部分还可能出现一笔书。如“吾英友”仿佛 形成一个音节,“李已及”〈见下图〉、“气力复何如也”(见下图)分别一笔贯下,气势自然。
行书字,不仅要把单字写好,而且要掌握每一行的气势,这就是行气。行气要联贯,而不能 支离破碎,但是联贯并不象紧密相扣的链条,而必须在内部形成节奏与起伏的变化,才不是单 调的、机械的。行气的联贯不是靠字与字之间的联绵游丝形成,而是靠笔势,这就要求作者悬 肘,有比较过硬的、熟练的运腕技巧,凌空取势,一气呵成。节奏、起伏靠结体的开合、伸缩,靠 行笔的轻重、疾徐以及墨的浓淡、干湿等因素形成。行笔速度虽有疾徐的变化,但却不是十分 明显的,行书的行笔速度虽不是绝对的匀速,但总接近匀速,所以其中的变化比较微妙,不是一 下子便能捕捉得到的。唐虞世南说:“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宋姜夔说:“素不能速而专事 迟,则无神气;若专务速又多失势。”都是十分中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