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的结体,简单地说,可以分为中轴型、均衡型、偏正型、贴零型。一一分析: ①中轴型 字中心自上而下形成一条中轴。这条中轴,有的上下贯通,如“军”。有的穿过字的大半, 如“举”。有的与字首的点取齐,点与竖线虽有间隔,但间隔部分也象有一段虚线相连,整个字 仍然是中轴型,如“庸”、“宗”。有的仅中段有可见的轴线,字首、字底的分布都与中线取齐,如 “唐”(以上均以集《王书圣教序》为例〗。中轴型的写法,保持中轴的稳定感,其它的线可以松动自由一些,位祝的变动余地较大,一般不会妨害整体。所以,写这类字在落笔之前,整个 字在纸上的位冴、范围要胸中有数,字首-笔(如点〉要位贾得当,因为下边几笔,特别是轴线, 要以它为标准,如果它的位晋不当,轴线仍以整个字的中心为标准而抛开首笔不管,则整个字 的骨架就要支离破碎,如果首笔位没不当,轴线迁就它取齐,则整个字的座落便会左摆或右摆, 破坏了纵观的行气。因此,这字首的落笔就好象弦乐队的定音器,就好象无伴奏合唱的领唱。 领唱者要熟悉全曲的音域,要有准确发音的基本功。同样道理,中轴型的首笔是否成功,要看 书者的空间意识和使笔能力。空间意识在这里具体表现为对这个字在通篇作品中的位晋及字 本身的内部结构的敏感程度。使笔能力在这里具体表现为控制笔朵的上下升降(提按〗与平面 移动(导送〉的灵敏度。书家的功力恰恰在这些关键地方显示出来,我们学习古代名作的时候 切不可忽略这些地方。 ②均衡型这类的字,有的是左右两部分均衡,如“颇(显〉”、“教”;有的是上下两部分均衡,如“皇”;有 的是总体的均衡,如“门”、“闻”、“問(开广。这类字平稳匀称,匀称只是相对的,其中还是有轻 重之分。③偏正型这类的字比均衡型多,上下偏正型的如“空”;左右偏正型的如“沙”、”袅(怀广’、“像”、“時 (时”、“形”等。 均衡型与偏正型的内部结构都不是机械的组合,而是人员经过艺术处理的谐调联系。艺术处 理的技巧主要有两项。一是呼应,使两部分进入对话状态,产生动的形象,使欣赏者若对画面, 从而诱发联想。呼应的表现形式,有的甩线相连,增强了紧密感,如“林”、“能”、“比”; 有的线断而意不断,在无线的地方,欣赏者仿佛看见了笔意联绵的线,确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趣,如“松”,空当虽大但无支离之感。“朝”、“说”、“使”,意象的生动则尤令人叹服。另 一项技巧是揖让,如“妙”、“源”,把本来容易杂乱的一些线组织得有条不紊,而且使主线有了充 分发挥的机会。 米芾曾经以“集古字”见讥,其实也正以“集古字”作自成一家的底蕴。博采众长,最后终能 独树一帜。米芾行书的结体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变形比较成功的例子。 他的变主要有五种方式: 米字的下部,有时越过通常的适中线,更加扩张,如“弃”、“谢”、“昍(开〉”、“郎”等字: ③下部收拢。 ④伸缩比例 单字部件之间的比例,有意识地使其较常规“失调”,如“墨”,下部比例较常规小。“师”,一 般写法是左狭右宽,但米扩大了左半的比例,就线来看左疏右密,形成了左半以少敌多的奋力 抗衡局面,饶有生趣。“谁”,一般写作左轻右重,而米却打破『正常比例,左半加重,右半减轻。 米字比例的伸缩使疏密关系发生变化,例如“聽(听〉”字,不仅夸张了左右的比例。 而且由左到 右形成了由密渐疏的趋势,给人的感觉类似散点透视中截取的一段: ⑤变化笔势 米芾的变形之所以成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结构的变化与线条的变化相得益彰,字形 与点画的破格都给人一种天真、恣肆而又幽默的感觉。另一个原因是米字结体的变并没有形 成死板的程式,任何变一经形成程式也就丧失了变的意义。上述五种变格是米字中较常见的 现象,却并不是只有这五种,更不是任何字一概都变格。例如“察”,仍然是中轴对称的结构。 下部有幵有收也有常规,比例的伸缩、笔势的变化也并不是每个字都这样。字的部件是可以在 一定范围内灵活调度的。请看米芾书翰中几组相同的字,两个“黑”字,一个正格,一个变格,各 有佳处。双“声”双“节”,双“前”,双“合”,以及两处“寒光”,都可以说明米的变格手法绝不是程式化的。 我们以上说五种手法只是举其要,便于解说罢了。实际上米字确是“随心所欲不逾矩”。但要 “随心所欲”,还须从“矩”入手。如果“所欲”竞是丑的,岂不越变越难看吗?米芾真正值得学习 的不在于上述儿种变格方式,而在于他的变格意识。方式可见,意识内藏。对多种方式进行分 析、比较,将规律性的因素抽象出来,便可以领悟他的创作经验,这主要指:一,靠“集古字”打下 坚实基础;二,靠笔法调度结体,使结体与行笔相辅相成;三,需变则变,需正则正,既不一成不 变,也不处处皆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