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中心 > 正文

清朝中早期书法及代表人物

清灭明之后,民族矛盾极其尖锐。清初的四十年间,反清战争仍不间断。清朝统治者一方面残酷镇压,另一方面用笼络的手段缓和人民的反抗情绪:礼葬崇祯皇帝;擢用
投降的汉人;扩大科举取士名额等等。典章制度,多袭明朝旧典,对汉族文化艺术,多方提倡奖 掖,以此笼络汉族地主阶级及士大夫。书法方面,康熙酷爱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董其昌的书 法,当时朝廷士大夫无不习董。乾隆尤好书法,即位以后广事购求历代法书名画,诏刻《三希堂 法帖》。乾隆尤喜赵孟頫书法,于是,子昂之书又成时髦,士大夫们纷纷效尤。由于以八股取士 的科举制度对书体的严格规范,明朝的“台阁体”演化为黑大圆光、毫无生气的“馆阁体”,加上 多数书家还不能得心应手地使用由迷信董其昌而普及起来的羊毫笔,因而清初书坛被一股妍 弱的书风统治着。虽然朝臣中姜宸英、张照、刘塘、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等人都有一定的成 绩和影响,但多斤斤于笔墨技巧,追求皇帝和朝廷士大夫所能欣赏的趣味,新意不多。
明末清初,金石篆刻之学开始复兴,而至雍正乾隆年间,文字狱愈演愈烈,致使群儒钳口结 舌,适逢金石出土日多,故文人士大夫转而从事金石考据之学。金石考据本为经史的考证与诠 释,然两周金文、秦汉刻石、南北朝隋崖造像记和唐朝碑版书法表现出的或古朴天真,或雄强纵 逸,或浑厚遒劲的意趣和山野气息,使看腻了矫揉造作、纤弱绮靡书法的士大夫们耳目一新.金 石拓片遂成了书法临孽的范本,学者甚众。自此帖学渐衰,碑学崛起。
清代碑学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顺治至乾隆初年(1644 —1736〉为早期;乾隆至道光年间( 1736—1850〉为中期;咸丰至宣统年间0851 —1911)为晚期。
早期碑学主要在民间幵展,习碑者多是在野文人。他们取法秦汉碑刻,在篆、隶上取得了 一定的成绩,尤以隶书成绩最大。此时擠隶书者颇多,郑簠、金农为其佼佼者。
郑簠〈1622—1693〉,字汝器,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号谷口,人称“郑谷口”。郑簠在《衆捷 琐言》中写了他学隶书的过程:学汉碑“始知朴而知古,拙而自奇,沉酣其中者三十余年,溯流努 源,久而久之,自得真古拙、真奇怪之妙,及至晚年,醇而后肆。”郑簠的汉隶,专攻《曹全碑》、 《史晨碑》,参以行草笔法,笔画沉着而又飘逸,同时代的朱彝尊备加赞赏,称他的隶书为古今第 一,对书界影响较大(图录192〉。清钱泳说:“国初有郑谷口始学汉碑,再从朱竹坨(彝尊〉讨论 之,而汉隶之学复兴”〔《履园丛话》〉。
金农0687—1763、字寿门,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号冬心,人称“金冬心”。客居扬 州,擅绘画,为“扬州八怪”之一。他自论书曰:
余夙有金石文字之癖,金文为佚籀之篆,尝欲效吕大防、薛尚功、翟耆年诸公,蒐讨遗 逸,辑录成书,有所未暇;石文自五凤石刻,下至汉唐八分之流别,心蓽手追,私谓得其神 骨,不减李潮一字百金也(《冬心砚铭自序》〉。
金冬心在艺术上极具创造性。早期隶书笔法方中寓圆,结体略扁,体势微斜,沉着灵动,淳古方 整。而晚年一变,笔画扁方,横粗竖细;结体修长,拙中寓巧,与近代才出土的汉代简册隶书神气相通,确实是“得其神骨”。

除郑篮、金冬心外,此时还有一位富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也从秦汉碑刻中获益颇多,他就是 郑板桥。

郑板桥0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捎绘画,客居扬州,为“扬州八 怪”之一。他的书法学汉魏诸家,古碑断碣,无不临习,真草隶篆皆能。他以隶书入行楷,杂以 草篆,间以画法,自名为“六分半书”。字的大小、宽窄无定法,且悬殊较大,通篇章法如乱石铺 街,大小错落,疏密相间,呼应有致,生意盎然,对当时流行的馆阁体充满了嘲弄、戏谑的意味 (图录194)0
早期碑学虽未显扬于世,但为清中期书法艺术的由帖向碑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中期碑学更加丰富多采。随着金石考据之学的发展和障崖、墓志、造像记的大量发现,人 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朝廷上董其昌、赵孟顺书风相继告退和唐碑书法的兴起,为上溯六朝碑刻 开通了道路;朝廷士大夫的研习唐碑与民间碑学汇成了一股强大的洪流。此时书坛上,碑学名 家辈出:钱漕的颜楷,钱坫、孙星衍等人的篆书,桂馥、伊秉绶、陈鸿寿的隶书都取得了较大的成 就,而此期集碑学中篆隶之大成者,则公推邓石如。
邓石如〈1743 —1805〉,安徽怀宁人。初名琰,字石如,因避淸仁宗(名颗琰)讳,遂以字行。 后改字顽伯,号完白山人。据他的学生包世臣说,他生于僻壤寒门,幼年独好篆刻,后访寿春书‘ 院时,梁献对其篆刻赞赏不已,即介绍到江宁梅镠家。梅家收藏金石善本极富,遂留居学习。 他的学生包世臣在《完白山人传》中写道:
山人既得纵观,推索其意,明雅俗之分,乃好《石鼓文》、李斯《峄山碑》、《泰山刻石》、 《汉开母阙》、《敦煌太守碑》、《苏建国山碑》及皇象《天发神谶碑》、李阳冰《城隍庙碑》、《三 坟记》,每种临蓽各百本。又苦篆体不备,手写《说文解字》二十本,半年而毕。复旁搜三代 钟鼎及秦汉瓦当碑额,以纵其势,博其趣。每日昧爽起,硏墨盈盘,至夜分尽墨乃就寝,寒 署不辍。五年篆书成,乃学汉分。临《史晨前后碑》、《华山碑》、《白石神君》、《张迁》、《潘校 官》、《孔羡》、《受禅》、《大飨》各五十本,三年分书成。山人篆法以二李为宗,而纵横捭阖之 妙,则得之史籀,稍参隶意,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与秦汉瓦当额文尤近。其书分则 遒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结体极严整,而浑融无迹,盖约《峄山》、《国山》之法而为之。故 山人自谓吾篆未及阳冰,而分不减梁鹄,余深信其能择言也。山人移篆分以作今隶,与《瘗 鹤铭》、《梁侍中石阙》法同。草书虽纵逸不入晋人,而笔致蕴藉,无五季以来俗气。
邓石如不仅力学古人,而且爱好游历,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故其书法能突破古人 的藩篱而自成一家,声振海内,朝廷士大夫也惊呼“千数百年无此作矣”,被推为“国朝第一”。 他的书法成就极大地推动了碑学的发展,尤其是篆隶,对清代后期和现代书法产生了极其深刻 的影响

标签: